金融号
  • 金融头条
  • 金融监管
  • 金融智库
  • 财经
  • 银行
  • 中小银行
  • 金融办
  • 曝光台
  • 文化

金融APP

登录 / 注册
退出登录
中国金融网络领袖
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
  • 首页
  • 焦点 · 分析
  • 央行
  • 金管总局
  • 证监会
  • 大型银行
  • 股份制银行
  • 金融处罚
  • 城商行
  • 农商行
  • 村镇银行
  • 金融科技
  • 金融研究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名医大典 | 罗民的探索,正在为全球心血管治疗提供 “中国方案”

来源: 中国金融网  2025-08-11 22:29:34

关注金融网
  • 微博
  • QQ
  • 微信
  • 7.jpg


    名医大典 | 何世红/图文

    在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致死性疾病、我国患者达3.3亿的严峻背景下,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罗民医生,以跨学科视角和30年临床积淀,成为我国心血管领域脱颖而出的 “黑马”。他跳出传统血管内治疗的桎梏,直指疾病本质,用创新理论与技术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开辟新路径,更带着破解行业困局的使命,为全球心血管医疗贡献中国智慧。

    重新定义疾病:罗民眼中的心血管病本质

    在罗民看来,当前心血管疾病治疗陷入 “越治越重” 的怪圈,根源在于对疾病本质的认知偏差。传统模式将焦点锁定在血管内狭窄——早期药物、中期支架、后期搭桥,但临床数据显示,无论何种干预,病情仍按固有轨迹进展。他通过对数以百万计患者的追踪分析发现:血脂异常并非主因,血管狭窄的根源不在血管内,而在于血管外神经功能异常。

    这一发现颠覆了行业认知:心脏冠脉血管由胸交感神经支配,胸椎损害引发的交感神经兴奋,才是导致血管收缩狭窄的核心机制。现有治疗仅针对 “血管狭窄” 这一结果,却忽视了 “神经异常” 这一病因,如同 “扬汤止沸”。罗民据此提出,心血管病的本质是 “神经 - 血管调控失衡”,只有直击这一核心,才能打破 “治疗 - 复发 - 再治疗” 的恶性循环。

    9.jpg

    使命驱动:从病因破解到体系重构

    作为深耕临床30余年的跨学科医生,罗民的使命贯穿疾病认知、治疗到预防的全链条,带着强烈的问题导向与人文关怀:

    溯源病因:通过分析海量疑难病例,破解心血管病久治不愈的核心机制,厘清疾病与焦虑症、抑郁症的鉴别边界,终结误诊误治。

    创新治疗:创建病因学治疗模式,针对不同病程制定个性化微创手术方案,让治疗从 “对症” 走向 “对因”。

    技术普惠:研发AI垂直诊断模型,弥补医生经验差异导致的诊疗偏差;开发手术机器人,统一治疗标准;探索无创物理治疗,打破医院条件与医生水平的限制。

    预防为先:构建疾病预测体系,在发病前消除责任病灶,让心血管病从 “终身慢病” 变为可防可控的疾病。

    这份使命,不仅是对个体患者的救治承诺,更承载着改变人类疾病谱、助力 “健康中国梦” 的行业担当 —— 据测算,若其预防体系落地,可为国家节约巨额医保基金,减少医疗资源消耗。

    10.jpg

    突破与成果:跨学科神经调控模式的临床实践

    罗民的创新,始于理论突破,成于临床验证。他提出的 “冠心病神经激动学说”“冠心病形成 3.0 学说”“发展四段论”“治疗双轨制” 等新理论,为跨学科神经调控治疗模式奠定基础。这一模式将疼痛科、神经科、心内科技术融合,通过调控异常神经功能,从血管外解决狭窄根源,在临床取得突破性成果:

    急危重症救治:曾有急性心梗合并心衰患者,被吉大一院下达病危通知,转至中日联谊医院后,罗民团队通过42分钟神经调控手术使其脱离危险,术后三年随访状态稳定。

    疑难病例攻克:支架术后反复缺血、搭桥后心衰、消融无效的心律失常、被误诊为焦虑症的胸痛患者等 “老大难” 问题,在该模式下得到有效解决——95%被误诊为焦虑症的患者症状改善,80% 难治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有效。

    治疗逻辑革新:与传统 “血管内干预” 不同,神经调控针对胸椎病变与交感神经异常,如对脊柱源性心脏病患者,通过微创技术解除神经压迫,使冠脉狭窄自行缓解,避免支架或搭桥。

    这些成果印证了 “病因学治疗” 的价值: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技术无法攻克的难题,更将治疗窗口前移,改变了 “必须等到病情严重才能干预” 的被动局面。

    8.jpg

    难点与方向:全球视野下的行业破局

    (一)国内外治疗的共同困境

    当前,全球心血管治疗面临共性难题:传统模式未能触及神经异常这一核心病因,导致疾病进展无法遏制。具体到我国,难点更具特殊性:

    患者基数庞大且结构特殊:8 亿农民因农耕导致的脊柱神经损害,已进入老龄阶段,未来心血管病将呈爆发式增长,传统药物与支架治疗难以应对。

    医疗资源错配:庞大的神经源性心血管病群体,与专注 “血管内治疗” 的专科医生之间存在 “治疗不对等”;高级别医院不足,跨学科人才匮乏,难以满足治疗需求。

    观念转型滞后:长期西医教育形成的 “血管内治疗” 惯性,让医生难以接受跨学科模式,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面临阻力。

    (二)未来方向:从 “治已病” 到 “防未病”

    罗民认为,未来心血管治疗将呈现三大趋势:

    病因学治疗主导:从 “修血管” 转向 “调神经”,神经调控、脊柱干预等病因学手段将成为主流。

    技术驱动普惠化:AI 诊断、手术机器人、无创治疗等技术,将打破医疗资源壁垒,让优质治疗下沉基层。

    预防体系前置:通过脊柱健康管理、神经功能监测,实现疾病早预测、早干预,从源头降低发病率。

    这一方向,既回应了我国 “健康中国2030” 的战略需求,也为全球心血管治疗提供了 “中国方案”——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超1700万人,罗民的探索,正为破解这一全球性难题提供新可能。

    13.jpg

    心血管领域的“黑马” 价值与行业启示

    罗民的崛起,并非偶然。他的 “黑马” 特质,体现在对行业惯性的突破:当多数医生聚焦血管内病变时,他从跨学科视角发现神经-血管关联;当行业满足于 “对症治疗” 时,他坚持追问 “病因何在”。这种批判性思维与临床积淀的结合,使其理论与技术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。

    其成果的意义,远超个体贡献:它证明了心血管病治疗可以跳出 “血管中心论”,为行业提供新的研究范式;它推动 “跨学科协作” 从口号变为实践,为复杂疾病治疗提供可复制的模式;它更提醒行业,真正的医学突破,永远始于对 “理所当然” 的质疑,终于对患者需求的回应。

    随着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仍在攀升,罗民带着使命的探索,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个人追求,更是行业突破困局的希望所在。这位 “黑马” 的出现,或许正预示着心血管医疗新时代的开启。

    1.jpg

    更多精彩内容,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

    相关新闻
    • 农发行:探索创新监督方式方法 助推高质量发展

      2022年11月29日16时35分
    • 中国银行探索建立问题线索深挖实查信贷腐败

      2023年06月15日11时11分
    • 秦皇岛银行保险业积极探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

      2022年10月19日17时08分
    • 北京InfoComm China 2023今日开幕:探索未来科技创新

      2023年07月20日09时16分
    • 国有金融企业探索运用"司组地"联合办案模式

      2022年04月13日11时32分
    • 光大银行探索精准扶贫谱新篇

      2020年12月16日10时08分
    友情链接
    • 银行网
    • 中国金融网
    • 金融号
    • 微摄
    • 国家摄影
    • 简介
    • 投稿启示
    • 隐私保护
    • 联系我们
    • 广告服务
    • 友情链接
    • 品牌联盟
    • 编辑部:zjw@financeun.com
    • 媒体合作:774353721@qq.com
    • 机构合作部:1760607283@qq.com

    京ICP备07028173号 -1

  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

    经营许可证编号:京B2-20200983

    Copyright © 2002-2024 financeun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
    版权所有:中金网投(北京)资产管理有限公司 资产控股: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底部结束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>